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几个月前在美国参加一场学术会议,期间一位北京的老师做了场报告,讲他们实验室用眼动仪分析用户对三维物体的关注度,进而分析用户对三维场景的认知情况。有位欧洲的研究人员当时提问为什么越是在视觉深度上越靠近用户的物体,受到的关注度越小?也就是说人们不会盯着离自己最近的物体看。        透视上有近大远小的特点,视觉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如此。我主动举手发言,说我们仅用余光就可以看清楚眼前的物体,因此视觉可能不会聚焦到离自己近的物体上,所以测试的结果中视觉深度越浅的物体就越不被关注。        会议结束后,我还会不时回想这件事。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呀!走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我们的注意力更倾向于放在中远距离的事物上,因为用余光就可以感知身边发生的一切。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习惯,或者产生了自信:越是身边发生的事情就越是容易疏忽。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那么多手边或者身上的东西被偷,街上那么多粗心的家长让孩子在自己眼皮底下受了伤…       ...

1 minute read

山高水长,别来无恙——巴尔干行记(一)

       办理美国签证受阻,整个四月连续三个长假都没有心情出门,渴望出去透透气,于是就买了飞往阿尔巴尼亚首都Tirana的机票。        地拉那有个学妹Jolinda,我到荷兰之初她就已经毕业了,不过在一次酒会上认识了她并寒暄过几句。造访前,我向她表达了自己对阿尔巴尼亚的好奇,征求她的旅行建议。学妹听闻我到阿尔巴尼亚,十分热情得说要去机场接我,然后邀请我一起去地拉那北部的一个小城Theth徒步。然而事与愿违,临行前一周她被单位派去埃因霍温学习,正好错过。        到达地拉那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打车到了Jolinda帮我找的一家旅店。很巧的是这家店的老板Glen也是在荷兰的一位学弟。他说他见过我,不过那时我初到荷兰,一下子接触的欧洲人太多,因此对他并无印象。Glen硕士毕业之后,和弟弟Ted在地拉那一起开了这家旅店。Ted还在读本科,当晚一直等我到了,他才离开。并非旅行旺季,我是整座楼的唯一的客人,Ted把所有的钥匙交给我,给我一些周边信息的提示就走了。当晚正是皇马和马德里竞技的欧冠半决赛首回合,旅店的附近是一家酒吧,热闹非凡,Glen加完班专门从单位赶过来,说要带我这位学长转转。       ...

1 minute read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偶读诗一句:“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语出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多么温柔的一句话呀!       ...

1 minute read

再读《庄子·逍遥游》。

       初读《庄子》,磕磕绊绊,诘屈聱牙,不甚了了。多经几年风霜,重读《庄子》,体会又和从前又不是一般。        《逍遥游》:“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不可与失明之人谈论花纹之美,不可同失聪之人谈论音乐之声。难道岂止是人的身体上会出现残缺么?其实心智上也会。所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是庄子在认知论上的阐释。人的认知层次不尽相同,而认知又远没有极限。我们很容易以自己所知而满足,在智识上自残,自剜双目。        停滞不前,就是最大的自戕。       ...

1 minute read

城市:地图,旅行和城市的本质

       并不是很了解卡尔维诺,但听闻他很久。那本《看不见的城市》在我的书架上躺了好几年,都没有兴趣翻开它,终于在广州飞往曼谷的航班上,借着微弱的灯光读完。        置身于万米高空,实现着空间位置的跨越,而思绪却不断穿梭在时间和空间里:检视自己的记忆,跟随文字的图景试图去激活某一时刻在世界某一个角落里对那些气息的捕捉、对那些画面的缓存,甚至是身体内某一种激素的反应。以前喜欢跟随潮流,听《旅行的意义》,幻想旅行能够带来爱情,带给自身改变。的确是有,但是拘泥于此未免显得太小家子气。古时候侠客行走天下,豪气干云,比如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远没有儿女情长“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唯唯诺诺。        捧着卡尔维诺的书一口气读完,我并不敢说我懂了什么。但是那些奇妙诡异的文字触碰到我的内心,就像一根线,把我脑海中断断续续的思考片段连了起来。那些散落的并不成熟的记忆碎片,被串成了一串花环,奖励给新年伊始便野心勃勃的自己。读完这本书我很困惑,去查找别人对于这本书的阐释,我发现多数人津津乐道于每一个城市所对应的现实,或者对应于他们的心意。有的人把描绘的城市手绘出来;有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去研究那些罗列出来的地名;还有的人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解构这本书。但你所认为的理解,其实就是更深的误解的开始。不过这也无妨读者去享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因为卡尔维诺在书里就做了评价:“掌控故事的不是声音,而是耳朵”,“虚假永远不在于词语,而在于事物本身”。       ...

1 minute read

我为什么去旅行

       三年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怀揣着对未来的迷茫、对未知的恐惧,独自一个人踏上旅途。我坦诚,那时懵懂,并非如大部分文艺青年那样,去寻找自己抑或寻找信仰。其实我也并不知道自己出去是为了什么。        2012年的夏天,买了一张到拉萨的硬座,没有憧憬,也没有期待。更多的,是年轻的意气。因为年轻人总是意气用事。        那是第一次一个人旅行,也是第一次旅行。选择西藏,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我很是信奉“if you can make...

1 minute read

朝圣者之歌

       赫尔曼·黑塞在神学摭谈中将“人成长为人”分为三个阶段,并对人的两种观点进行了分类。        人成长为人的三个阶段:无罪——有罪——信仰。        【欧洲式\基督式的说法】人成长为人的路程始于无罪,由此走向有罪,走向对善恶的觉醒,走向应付文化、道德、宗教与人类理想所提出的要求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对任何一个真正投入而又不从众趋同的人来说,将不可避免的以绝望告终。即他终会悟到,道德没有实现的可能,遵从没有百分之百的遵从,服务没有全心全意的服务以及正义与善境乃可望而不可即之境界。绝望所导致的或是消失死亡,或是进入一种精神的第三境界,使人能体验一种超越道德、法律的状态,使人能朝着获得彻悟与解脱的方向迈进,使人能达到一种新的、更高的不担责任的境界,简单地说,进入信仰。       ...

1 minute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