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2017, Nov 27    

       几个月前在美国参加一场学术会议,期间一位北京的老师做了场报告,讲他们实验室用眼动仪分析用户对三维物体的关注度,进而分析用户对三维场景的认知情况。有位欧洲的研究人员当时提问为什么越是在视觉深度上越靠近用户的物体,受到的关注度越小?也就是说人们不会盯着离自己最近的物体看。

       透视上有近大远小的特点,视觉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如此。我主动举手发言,说我们仅用余光就可以看清楚眼前的物体,因此视觉可能不会聚焦到离自己近的物体上,所以测试的结果中视觉深度越浅的物体就越不被关注。

       会议结束后,我还会不时回想这件事。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呀!走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我们的注意力更倾向于放在中远距离的事物上,因为用余光就可以感知身边发生的一切。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习惯,或者产生了自信:越是身边发生的事情就越是容易疏忽。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那么多手边或者身上的东西被偷,街上那么多粗心的家长让孩子在自己眼皮底下受了伤…

       一个浅显而又很难被理解的事实就是:生活中,越是至亲,越容易被我们忽视。想起李冶的《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至亲至疏夫妻,多像萧亚轩那首曲子“最熟悉的陌生人”呀。多少亲朋好友眼中的模范情侣最后一拍两散?多少看似如胶似漆的夫妻最后一纸诉状了结多年恩情?越是亲密,就越是容易忽视。这个至亲至疏,是一个辩证的问题。

       亲和疏是相对的,但又同时产生。《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天造地设一对,木石情缘,琴瑟相合。越是如此,林妹妹对宝玉越生“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越是亲密,我们越是习以为常,享受之理所当然;越是亲密,我们就越是难以忍受世事无常中产生的摩擦和误解。是故,“情深不寿”。“不寿”,是我们不爱么?是我们不懂珍惜么?是命中注定么?都不是。而是我们的视线被遮挡,是我们寻求的关注得不到满足。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窃以为,“正视”。在观察周围的时候,我们需要眼观六路,即对场景中所有物体获取等量的信息,从而达到整个场景中的信息平衡。也就是既要看远,也要看近。那么生活中呢?一方面从我们自身,要去有意关注自己的至亲:爱人,父母,朋友。另一方面,作为被爱者,我们要学会包容,接受忽视。要明白偶然的忽视,并不能说明我们真的被轻视。总之是成熟包容,以一个稳定的心态去待人接物。这就类似于“中庸之道”,是辩证法,是老子的智慧。《道德经》有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以我们要学会去平衡,去调和,去妥协。“无为无不为”。

       想到这里,亦想起晏殊的《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前日和女友视频,说笑中她突然梨花带雨,看得我心中一阵自责,却一面又笑着责怪她傻。或许我太过于投入“睁眼看世界”了,却忽视了身边的人暗淡的眼神。满目山河于我何干?怜取眼前人才是本分。希望诸位看官,看至此,若有感慨,即刻对自己爱的人说一声吧。

       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怀抱着悲悯的姿态,真诚面对每一天吧。